进入秋冬之后,医院心内科的病房总是比夏天更紧张。
尤其是这两年,心衰导致的死亡人数明显上升,很多人明明只是糖尿病多年,怎么突然就心脏衰竭了?
这一点,很多家属到最后都没搞明白。
其实早在几年前,多个研究就已经指出:糖尿病合并肾病的人,是心衰高风险人群,尤其在天气变冷的时候,只要一个感冒、一次血压波动,可能就会成为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这不是个别现象。
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联合多地医院的流行病学数据反复印证: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心衰风险是普通人的数倍,而他们在秋冬季节的住院率和死亡率,也显著高于其他时段。
关键是,这类人群往往自我感觉还不错,甚至连水肿都不明显,只是“最近累”“饭吃得少了”“晚上睡不踏实”,一步步滑向不可逆的心功能衰竭。
糖尿病肾病背后的“连环反应”
糖尿病和肾病本就是一对“互相伤害”的组合,但它们联手对心脏的影响,远比想象中更隐蔽。肾脏功能下降后,体内的钠、水、毒素排不出去,心脏就需要加倍工作才能维持循环。长期下来,心脏结构会发生代偿性改变,心肌纤维化、室壁变厚,心脏泵血能力下降,这就成了心衰的温床。
更麻烦的是,糖尿病本身会导致小血管病变,影响心肌供血,冠状动脉慢性缺血也是常见原因。到了秋冬,气温骤降让血管收缩,血压波动剧烈,本就受损的心脏再受打击,最后撑不住的,往往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衰急性发作。
小症状也要警惕:不是累,是心脏出问题了
很多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心衰,并不是以“胸闷气短”开始的,而是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变化。
比如以前能走五百米不喘,现在走两百米就得歇一歇;以前晚上能一觉到天亮,现在老起来上厕所,甚至平躺就觉得呼吸不畅。这时候,下肢浮肿、体重突然增加、食欲变差、心率不稳,都是潜在的预警。
其中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信号是: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。患者晚上睡着睡着突然憋醒,坐起来缓一会才能缓过来。这种表现不是“天气干燥”那么简单,而是心衰早期的典型症状之一。
天气变凉,血压变化“背刺”心脏
秋冬季节,血管收缩是生理反应,尤其清晨和夜晚,血压容易骤升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人来说,调节血压的能力已经减弱,高血压波动更剧烈。如果再叠加控制不佳的血糖,微血管进一步受损,心脏氧供就更差了。
这一时期,很多患者误以为“冷了,血压高一点正常”,结果没有及时调整降压药,导致心脏负荷急剧上升。有研究发现,冬季心衰住院人数比夏天高出近40%,其中大多数是原本就有慢性病史、未能及时干预的患者。
饮食不当,是压垮心脏的另一只手
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饮食控制,本就比一般人更复杂。蛋白质要限制,钠要限制,钾也不能高,但如果控制得太严,营养不良又会加速心肌衰竭。很多老年患者因为怕“吃多了伤肾”,每天只吃点白粥、咸菜、鸡蛋清,结果体重直线下降,肌肉量下降,心脏也越来越无力。
另一方面,有些人则犯了另一个错:冬天来了,胃口变好,吃得比平时多,尤其是火锅、腊味、咸鱼这类高盐高脂肪的食物,直接让血压、血糖、血脂“三高齐飞”。肾脏负担加重,心脏也跟着吃不消。
忽视用药调整,是隐形陷阱
秋冬气候变化大,药物代谢也会受影响。比如利尿剂在寒冷天气中可能导致脱水更快,电解质紊乱更严重;再比如胰岛素注射部位吸收减慢,导致血糖波动加剧。如果患者没有根据季节调整药量或用药时间,很容易出现低血糖、高血压交替发作,心脏在这种“拉扯”中,很快就会疲劳失控。
部分患者在冬天会擅自停用某些药物,比如“太冷了,不想吃药”“最近吃得少,降糖药停几天”,这些看似小事,往往是心衰突然发作的导火索。
关键的五个原则,天气再冷也不能松懈
如果说有什么“硬规矩”是糖尿病肾病患者在秋冬必须坚守的,那就是这五条:
第一,每天测量体重和血压,尤其注意体重是否突然增加超过1公斤,这可能是水潴留的信号;血压早晚一测,如果高于平时10mmHg以上,要尽快就医调整。
第二,饮食要留一点“余地”,既不能吃得太清淡营养不良,也不能放开吃。蔬菜、粗粮要保留,豆腐、瘦鸡胸肉、低钠高钾水果如香蕉、猕猴桃,可适量食用,但要根据化验单调整。
第三,出门一定保暖,尤其是头颈和胸口。不要小看一场冷风,冷刺激足以诱发血压飙升。出门戴帽子围巾,室内温度不低于20度,尤其是夜里别贪凉被子薄。
第四,用药不能随意停、换、减量。所有药物的调整,都应基于医生意见。尤其是利尿剂、降压药和胰岛素,寒冷天气对它们的效果有影响,不能自己拍脑袋改。
第五,睡觉前别喝太多水,但也别完全断水。晚上喝太多,容易导致夜间憋醒、心脏负担加重;但过度限制水分也会让血液粘稠,心脏供血困难。一天总量约1000-1500ml,根据尿量调整。
心衰不是“老来病”,是可以提前防的
很多人把心衰当成“年纪大了的自然结果”,其实这种想法非常危险。心衰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,而是长期的慢性损伤积累的结果。糖尿病肾病的人,如果能在秋冬守住这几个关键点,是完全可以延缓甚至避免心衰的。
现在不少医院已经开展“心肾联合门诊”,对这类高危人群提供个性化管理。如果身边有亲人符合条件,别等症状出来才进医院。提前介入、密切监测、合理饮食、科学用药,才是真正的“保命工程”。
声明: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,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。文中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,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参考文献:
[1]王晶,王海燕,杨晓玲.糖尿病肾病与心衰发生的相关性分析[J].中国实用内科杂志,2024,44(3):240-244.
[2]李红,张磊,刘娜.冬季气温变化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率的影响[J].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,2023,22(5):321-325.
[3]刘建伟,孙丽华.慢性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策略[J].中国循环杂志,2025,40(4):392-396.
股票配资门户网登录,金致配资,股票配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